茶氣是什么?我不認為有誰能說清楚。迄今為止的說法,經得起推敲的不多。大滇有一個可以肯定的說法,關于茶氣,是人人可以體驗到的,這個我們放在最后談。
迄今關于茶氣的概念,基本只能憑想象去揣測。甚至,有些說法說:某些人的慧根差,悟性差,體會不出來。這樣的說法,就把茶氣放到了一個不客觀的位置。即茶氣是很主觀的東西。大滇認為,如果一個結論,不能反復驗證,而且是在不同的人群中驗證,那么,這個結論就相當值得懷疑。
關于茶氣,這個涉及到什么是氣?氣這個概念,顯然是來自道家的。要否認氣的存在,罪莫大焉。真氣,元氣,茶氣,三個氣應該都是一樣的物質。精、氣、神,這里的氣,也是這樣的意思。所以在茶里要描述茶氣,實際上涉及到的,并不僅僅是普洱茶本身的學問,還要涉及到你對道家的研究。杯具,就是這樣產生的。
涉及到道家,事情就變得復雜起來。太多喝茶的人,是無法了解道家的思想,而道家的思想,跟中國的氣功又有結合。所以,茶氣里的氣,又跟氣功的氣,實際是同等含義。究其本質,要明白茶氣,你先得明白氣功的氣。不知道諸位中,有沒有練過氣功的?
我在年少時,曾經學習過。所謂氣沉丹田,真氣在體內循環,大周天,小周天,等等之類。當然,我了解的只是皮毛。但總歸來說,以我的研究精神,既跟了師傅,師傅也言傳身教,自個也找了很多書看,但我坦白,沒有煉出氣來。
不是我不用功,主要是我從小學習唯物主義,心里一直存了要把氣這個東西實質化的念頭。也曾拜訪了一些高級氣功師,也曾請人發功,試圖感受氣。氣功師用了很多引導性的話,希望我能說出一句肯定的話,讓我自己感受到氣。但我很抱歉,無論說我悟性多差,我都得承認,我沒有掌心發汗,也沒有哪里感覺到微微發熱。
一般人在心理誘導下,可能會因為緊張而出汗或者起碼發熱。但我應該是心理素質不錯那種,沒有發熱。我應該只會在一種情況下緊張發熱——見到美女的時候?我猜想。所以,我迄今為主沒有感受到真氣,元氣,精氣,以及許多前輩認為的茶氣。這個,是關于第一種茶氣的理解。前輩高人們關于茶氣的理解,如果你練過氣功,而且確實感覺到氣,那么,有機會了解茶氣是什么。然后,我來說第二種茶氣的理解。
基本上,現在開茶店的人,或者喝茶幾年的人,都會評價說:茶氣足不足。這里的茶氣,在前輩們看來,就很庸俗了。大致意思是:指茶湯很濃,口感很釅;茶湯苦、澀味很強。若以此來論,則茶氣強不強,實在不能跟是否好茶掛上鉤。如果這樣來理解,我相信,很多人,都可以接受,也容易感受得到。但如果這樣理解,茶氣強與不強,就是個中性詞,不是一個褒義詞。而第一種解釋里,顯然是褒義詞。在第一種理解里,只有好茶才有茶氣。只有陳年老茶才有茶氣。第二種解釋,則凡是茶都有茶氣。
關于茶氣,第一種說法里,甚至嫁接了跟科學有關的東西。即茶氣,跟所謂的有機鍺直接相關。參照鄧版本《普洱茶》,作為一個工科畢業生,我感覺到文科生想象的穿透力,佩服不已的同時,深感無語。有樟香,那么必然是樟樹與茶樹伴生;茶氣跟有機鍺有關系,那么一定是普洱茶樹從土壤里吸收了有機鍺,那么云南的土壤里一定含義豐富的有機鍺。如果土壤表面沒有的話,那么一定在表面下數十米,數百米有。要在地下數十米有,那么只有原生的百年古樹,千年古樹,根系才可以吸收得到。結論就是:古樹茶根系發達,從地下數十米吸收了有機鍺,因此茶氣足。
這樣的推論過程,使得我這樣的工科生陷入兩難,要否定這樣的結論,首先得去測土壤里是否含有豐富的有機鍺,取樣,必須從表層到地下數十米,而且,取樣范圍,必須是遍布云南全省。這個完成了土壤里含有鍺的證明,這個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;第二步,要證明茶樹是可以吸收鍺的;第三步,要證明茶樹吸收了鍺,沒有自己消耗掉,而轉移到了嫩芽嫩葉中;第四步,要證明在殺青、揉捻、曬青過程中,鍺沒有受到損失;第五步,蒸汽、壓餅、成型、存放,鍺存在;第六,溶于茶湯,可以被人感知。
如果不能做這些實驗,去否定結論,那么,為了避免麻煩,就只有承認這個結論。大多數人都怕麻煩,所以不想認真追究。就算了,聽之任之。
茶氣,就變得高尚起來,我個人感覺,這個跟皇帝的新裝類似。因為你如果否認,就說明你不會喝茶,連茶氣都感受不出來。一般喝了幾年茶的人,都不好意思承認這一點。尤其是面對一個幾十年的老茶。雖然覺得口感不咋的,也不敢否認講茶的人說,茶氣強烈。
自然,也有人說喝了發冷汗,發熱汗什么的。古人也曾經說過,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,乘此清風欲歸去……才七碗茶,就暈了,感覺飄飄欲仙,這個被認為是茶氣強烈的原因。大滇評論:應該是作者體質弱,茶醉,恍惚中……